
+86-0898-65614548
上午10点,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道欣欣社区的互助食堂厨房里,蒸汽氤氲,志愿者王淑芹与姐妹们将最后一批馒头揉好、放入蒸屉。另一边,几位志愿者已将菜和豆腐切好,开始准备辅料。厨房外渐渐热闹起来——老人们带着保温饭盒,或骑三轮车,或乘电动轮椅,或步行,陆续进入大院。
86岁的韩士贵老人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。他先给窗台上的几盆花浇上水、擦干净窗台,随后便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看起书来。其他老人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,或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眯着眼享受阳光。
欣欣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,90岁以上老人23位,80岁至90岁老人128位。“吃饭难”,曾是困扰不少家庭的现实问题。2023年8月,古林街道与欣欣社区将一处办公用房改造成互助食堂,并委托社会组织康乐老年之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,为社区内80岁以上老人、低保户、低保边缘户、残疾人群等提供免费午餐。
“家里就我们老两口,以前一做饭就发愁。现在好了,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免费的热乎饭!”85岁的王爷爷一边把装好饭菜的保温盒挂上三轮车车把,一边感慨。老人们说笑着相互挥手道别,院子里洋溢着温馨融洽的气氛。
欣欣社区的成功模式,源自约两公里外港电社区的先行探索。港电社区老年人占比超过八成,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68位。早在2020年初,街道和社区便把闲置幼儿园改造成互助食堂,同样由“康乐老年之家”负责日常管理。大港电厂等爱心企业免费提供水、电、暖,社区居民纷纷捐赠米、面、油等物资。老人们还在院里开辟小菜园,补充食堂食材。这里没有专业厨师,做饭的都是本社区六七十岁的“年轻”志愿者,不取分文,自愿服务。
高龄老人们也并不只是接受帮助。记者采访时,遇到高宪娥老人用三轮车拉来一袋面粉和自家种的大葱;白书清老人送来四个自己种的大冬瓜;张来顺老人则提来两桶酱油……甚至一些从不来打饭的居民也伸出援手,大家“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,年纪轻的帮助年纪大的,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”。互助食堂不仅解决了高龄老人的就餐难题,帮他们重建社会连接,也让志愿者在奉献中重拾自我价值,邻里关系愈发融洽。
彼此见面,都会心安。志愿者熟悉每位老人的住处,如果哪位老人没打招呼也没来打饭,志愿者和社工便会立即打电线年,《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》正式出台,“五社联动”上升为国家政策安排。从一顿热饭,到一番暖心闲聊;从送上门的暖心餐,到日常的安全守望……五年来,上述两个互助食堂日均服务超220人次,成为社区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“五社联动”机制落地生根的生动样本。